top of page

長照3.0啟動智慧照顧新時代:從制度轉型到科技賦能的全方位布局

在台灣步入超高齡社會的當下,長照政策面臨人口結構劇變、照護人力短缺、資源不均與財政壓力等多重挑戰。最新的《長照3.0十年計畫》不僅延續長照2.0的基礎,更導入智慧科技、社區共融與醫療整合,試圖打造一套永續且以人為本的照護新模式(衛福部,2025a)。

作為長期投入智慧醫療實務與政策研究的參與者,龍平安認為:長照3.0不是單純的擴充服務,而是一場橫跨「制度、科技與文化」的深層變革。未來的照護工作,不再只是被動應付人力壓力,而是透過數據、AI與社區力量,重建一個更有尊嚴與彈性的照護環境。

一、從「服務擴充」邁向「結構重塑」:政策系統性的重設

衛福部於2025年6月公布的長照3.0藍圖,設定八大目標:健康促進、醫(療)照(顧)整合、積極復能、提升機構量能、強化家庭支持、導入智慧照顧、落實安善終與人力專業發展,並將焦點從個別服務項目擴大至「社區共融照顧圈」的系統性建構(衛福部,2025a)。

這正回應了我長期所倡議的觀點:「未來的長照不能只靠中央規劃,更要走進社區、讓每一個鄰里成為高齡友善的照護據點。」尤其在社區盤點與整合方面,我們需要新的數位平台來協助地方政府即時追蹤資源密度與服務落差,這也是智慧科技治理的開始。

二、醫療與長照無縫銜接:制度與科技的雙軌佈建

長照3.0積極建構出院準備與在宅醫療的整合網絡,讓PAC失能者在醫療急性期後能夠平順銜接長照資源,避免過去「出院即中斷」的風險(衛福部,2025b)。同時,政府擴大推動預立醫療照護諮商(ACP),落實一生一次的免費服務,將「善終」納入全民醫療照護的願景。

醫療與長照整合提供連續性照顧。(圖片來源/freepik)
醫療與長照整合提供連續性照顧。(圖片來源/freepik)

龍平安認為:「長照3.0的最大進步在於把醫療與照護當作一條連續的生命旅程,而非各自為政的制度。」目前有醫療院所已經試行跨單位個管模式,出院前由個案管理師進行失能評估、接續安排長照服務,再由社區個管人員持續追蹤個案生活適應與醫療回診,有效成功降低再住院率。

三、智慧照顧成為政策核心:從試辦走向普及化

長照3.0明確將「智慧照顧」納入八大目標之一,推動三項重要創新(衛福部,2025a):

 1.智慧輔具租賃:包含GPS定位、防走失、跌倒感測等設備納入補助。

 2.機構導入科技加給:鼓勵日照與住宿機構導入AI與IoT技術。

 3.AI生成照顧計畫:導入個案照顧AI輔助決策系統,提高計畫精準度與效率。

我曾多次指出:「智慧照顧不能只是資訊產業的展示場,而應是提升照顧品質與彈性的工具。」例如我過去參與廠商合作導入AI照護紀錄分析系統後,能自動辨識高跌倒風險個案,通知照服員提前介入,並將風險熱點視覺化顯示於值班面板,平均減少跌倒事件。

 此外,長照機構導入遠距醫療與電子健康紀錄(EHR),也大幅簡化醫囑傳遞與家屬溝通流程,是AI與智慧科技「協作照護」的成功示範。

四、人力挑戰與照顧分級的制度創新

根據官方估算,截至2025年照顧服務需求人力將突破10萬人(衛福部,2025a),但目前照服員流動率高、工時長、待遇偏低,導致服務穩定性不足。長照3.0採取多管齊下策略:1.優化薪資與工時制度;2.引進中階外籍技術人力;3.實施照顧分級派工制度(以失能程度與任務風險為依據調度人力)。 

我主張:「智慧長照不該只是智慧設備的導入,更重要的是建立有彈性的照顧分工架構。」以日照中心為例,未來應讓照服員、居家督導與機構護理師依照系統推播的照顧任務,自動接取工單,減少口頭交班與重複紀錄時間,這也是推動的「智慧照顧排班整合平台」正在實踐的理念。 

五、財務永續與人口變遷的雙重壓力

國發會推估,至2035年長照失能者將突破130萬人,長照基金支出將從2024年的774億元,增至2035年的1,709億元,財政壓力驚人(衛福部,2025a)。但在需求快速成長的同時,基金收入成長卻面臨高風險,顯示「財務永續」與「資源效率」將成為政策推動成敗關鍵我建議:「導入科技進行『服務量與成效比』的即時監測,才能避免資源浪費並強化政策回饋機制。」未來我們需建立以服務成果為基礎的支付架構,如以ADL改善率、家屬滿意度、再住院率等作為部分給付依據,讓照顧機構朝向品質導向,而非量化補助。

從智慧工具到價值共創的轉型契機

長照3.0的核心不只是「更多的服務」,而是讓高齡照護回歸人的價值-健康老化、在地安老與尊嚴善終。透過科技、制度與社區的深度整合,長照3.0為台灣的高齡社會開啟一扇新的門。對我而言,智慧照顧不是目的,而是讓照顧更人性化、更公平與更可持續的橋梁。我們所期待的,不只是照顧者減負的明天,而是每一位長者都有選擇生活方式的今天。

 
 
 

Comments


bottom of page